您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

看完了多少会知道一些常识 你为什么要养生?

更新日期:2020-9-18 16:09:17

养生的目的最初是为了追求大道而来,这个词全意是 善养生机。上工治未病 身体不好的人是没办法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的,因为病痛会牵扯到你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,所以修道才有筑基的说法,就是为了让人达到先天原始的状态,这是追求大道的根本。佛家其实也是讲究这个的,只是有些失传现在很少看见了。如果降低一个档次,其实就是咱们这普通的水准了。

一、养生不是养身,而是养心养性。

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,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了,类似于“身体是1,其他是0”等等不知根本的说法大行其道。人们比过去更加怕病怕死了,动不动就谈如何养生,什么锻炼、吃素、食疗、药膳、辟谷等等,其实这些都不是在养生,而是在养身,养自己的臭皮囊,也就是养自己住的“屋子”。而真正的养生是修养“真我”,也就是养心,病由心生,心态不好,智慧不足,不管你如何保养肉身这个躯壳都无济于事。

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,遇事不怒,想得开,放得下,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,知足者常乐。对人与事,不要斤斤计较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要为他人多着想。不知天命,胡乱追求,一辈子也达不到,一辈子烦恼。仅仅养身没用,那么养生长寿对吗?也不对。孔子、王阳明等圣人们认为这是违背“天命”的贪婪,既然“生死有命”,那么,任何的人为努力,梦想长寿都是徒劳的。

一个人如果希望养生长寿,那么长寿就是他心中的贪欲,而贪欲就是烦恼痛苦的根源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贪婪长寿的人必然是怕病怕死的,处处谨小慎微,稍有不适便如临大敌。这样,一旦生病或面临死亡就害怕了,而事实是,任何人都会生病,都会死亡,生老病死不是人能够控制的,这样就难逃烦恼、担心、痛苦的一生了。这是无明,也是愚昧。真正的养生是一种心灵的自然追求,不是为了不生病或长寿,恰恰相反,养生的目的就是看破生死,理解生死,不惧生死。让自己生活在一种宁静安详,无欲无求,随遇而安,事来应事,自然而然的状态中。

二、生生不息的养生之道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将医学定义为“生生之道”。即维持和提高生命力的养生之道。中医的养生体系在《黄帝内经》内叙述的很完备。西汉的《淮南鸿烈》一书认为,整个人体生命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:一是形。“形者,生之舍也”,形就是肉体,即人居住的“房子”;二是神。“神者,生之制也”,神就是“真我”,就是心灵,就是灵魂,“制”就是老大;三是气。“气者,生之充也”,气是充实生命,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,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信息。

今天的人们热衷于锻炼、吃素、药膳等等既不是养生,也不是“平夷其形”,而是“折腾其形”了。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“辟谷”也属于“折腾养形”,“辟谷”又称“却谷”、“断谷”、“绝谷”、“休粮”、“绝粒”等,即不吃五谷,而是食气,吸收自然能量。过去道家把它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。其原理是人食五谷杂粮,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,所以道家认为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,必须“辟谷”。其实,这一切都是人的贪婪所致。

靠“养形”来养生是幼稚的,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个“形”,也就是肉体了解太少,还有95%以上我们不清楚,所以谈什么运动或食补等等都是没有根据的。上海有一位百岁老中医在讲学时,面对人们提出的诸如是否应该锻炼、如何食补、是否应该吃素等问题,他一字不搭理,最后他只说了一句:“你们的问题我都不知道,我只知道心情舒畅万病不生。”。

我个人从来不锻炼也不吃早餐,朋友们总是提醒我这样不好,我会反问:“你所谓的不好根据是什么?”他们会回答:“大家都这么说。”我再问:“大家是谁?有什么科学依据吗?”。他们说不出来了。人们的盲目从众心理是非常严重的,不仅仅在养生方面,在其他方面也如此,媒体或专家怎么说就怎么信,然后跟着瞎吵吵,就是从来不愿意自己去观察思考,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!

三、不要盲从,要坚持正确的养生观

1、“生命在于运动”应该改为“生命在于动静之间”

养生就是要顺应自然,一个人爱好运动无可非议,但为了健康长寿而运动则是糊涂的。散散步是应该的,南宋诗人陆游享年86岁,他说:“食罢,行五十七步,然后解襟褫带,低枕少卧,此养生最急事也。”。

2、荤素搭配,刻意吃素不好。

养生要合理饮食,保证身体的需求。所谓合理饮食就是根据自身的需要饮食,除非病态,凡是心里想吃的东西都是身体需要的东西,这是心灵的暗示。身体的神秘远非我们能够想象,不要说吃素,就是从来不吃素也没有问题。自古,游牧民族祖祖辈辈从不知蔬菜水果为何物,但他们身体强壮健硕,每每把我们汉民族打得稀里哗啦,不是把公主送去讨好就是和谈。

3、除非饿了,否则不必吃早餐

一天三顿不是老天爷安排的,和尚一天一顿,过午不食,一点没事,为什么非要吃早餐?毛泽东下午两点才吃“早餐”,而且是饿了才吃,一天吃几顿没谱。所以,在吃的问题上不要太执着。我自从工作以来,三十多年不吃早餐,因为早上没胃口。

4、按照自己的身体特性睡觉

保证睡眠的质量很重要,《黄帝内经》说,“一夕不卧,百日不复”。睡觉最重要的是“先睡心,后睡眠。”。心神不宁,辗转反侧地躺在床上并不是睡眠,而是折磨。在睡眠问题上不要绝对,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人,同样也没有性格、体质、习性都一样的人。比如,达芬奇创造的“达芬奇睡眠法”,即每4小时睡15-20分钟,这样一天下来只睡2小时左右,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。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“三杰”之一,他思想深邃,学识渊博,多才多艺,他是画家、寓言家、雕塑家、发明家、哲学家、音乐家、医学家、生物学家、地理学家、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。其博学在历史上可能只有亚里士多德堪与媲美。

5、劳逸结合

道家谈“不妄作劳”。人有个身体,身体要吃要穿,没办法,必须为它服务,否则我们就没地方呆了。既然如此,那我们就调整心态愉快地工作,养家糊口呗。这里要学习老子的“功成名遂身退”的智慧,不要傻乎乎的一辈子干活,那是动物。我们应该了解,人既然是动物,就是想动,但这个动不是吃苦,而是玩,愉悦心情。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,如果人不需要吃饭穿衣以及要面子,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干农活和做工人的,谁愿意在烈日下种地?谁愿意在炼钢炉旁烘烤?谁愿意加班?双休最好改成三休四休。在有的人参考自己的生辰八字、五行、风水等等,有意识地调节生活节奏和规律也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,你要真懂,否则调节乱了就得不偿失了。

6、心情第一位

以上所说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心情。70%以上的病来自于心情。心乱了,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乱了,饭也不想吃了,觉也睡不着了。心可以指挥和干扰肉体的任何部分,中医说的喜伤心、怒伤肝、思伤脾、恐伤肾等等就是这个道理。

哀莫大于心死,心死了,包括大脑在内的肉体也就不作为了,五脏六腑也不工作了,胃也不饿了。不调节了,怎能不生病?心不死,肉体必然还要按照心的意图有所作为。万念俱灰,这个念就是心,大家想想林黛玉是怎么死的。所以心情是决定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,养生就是养心。

陆游非常重视乐观养生,即使家中揭不开锅依然快乐地吟诗作词。对于人生的态度是:“纷纷谤誉何劳问”、“莫厌相逢笑口开”,什么荣辱、贫富,面子,在他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,笑口常开才是人生应该秉持的态度。陆游晚年曾写了一首游戏诗:“整书拂几当闲嬉,时与儿孙竹马骑。故而小劳君会否?户枢流水即我师。”,这就是快乐的根源——童心未泯。

8、贪婪财富是健康的大敌

所谓“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”,既然“富贵在天”,那么养心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欲望,无欲则刚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对于一个温饱没有解决的人,金钱是重要的,但今天普通的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,这样就应该在赚钱养家的同时关注一下自己心灵的成长了,因为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,也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。

佛家一针见血地指出,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财富与快乐联系在一起了,这就是妄念和无明。当今社会的问题就在于人们不知财富的根本,不知快乐的根本,从而烦恼一生,离快乐越来越远,大部分人都迷失了。对财富的渴望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大敌。财富让中国人焦虑烦恼,心乱了,如何养?只能是疾病丛生。

9、夭寿天定

从科学的角度看,人的寿命是遗传决定的。也有的人说长寿靠养生,其实,寿命是有定数的,心跳次数注定,吃东西数量注定,意味着一切注定。想长寿只是人的主观愿望而已,追求长寿与追求财富同样是自私、贪婪和愚昧的,一则它本身不可求,二则它是烦恼和痛苦的因。

圣人智者为什么对生死看得很淡呢?就在于通过修行致良知,唤醒自己的智慧,心行和大道融为一体就无所谓寿命的长短了,这就是夭寿不二的境界。人一旦知道自己是谁就超越生死了,活着快乐地度过每一天,死亡降临高高兴兴地走就是了。王阳明临终前说:“我心光明,夫复何言。”;苏格拉底临死则轻松地问道:“你怎么知道那里不比这里更好呢?”,这都是一种觉醒后心灵喜悦的状态。因此,不管是养生还是生活和工作,都要智慧,“人一动脑筋,上帝就发笑”,所以,不要搞小聪明,不盲从,不刻意,随遇而安,自然而然。这就是我的观点。

四、“常快活就是功夫”。

以上观点都是跳开命运一说,按照常人思维所得出的结论。我所举的事例也好,某某怎么说也好,都不代表我的观点,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。不过,我文中提到的医学专家和他们的说法是值得尊重的,他们本身是老中医和长寿者,这就证明他们的观点没有背离事实。这值得大家的反思。对于养生,我们要记住王阳明的两句话:一是“只‘养生’二字,便是自私自利”。二是“常快活就是功夫。”在名利上贪婪是愚昧,在寿命上贪婪同样也是愚昧。所以,不要为了健康和长寿而折腾自己,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
人身难得,来世间一趟不容易。珍惜生命是必须的,对于自己的心情和身体要觉察,要做到心中有数,不要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。虽然一切注定,但在没有觉悟之前还是要努力快乐地过好每一天,这是对自己及他人负责。因此,如何在穷中丶病中丶老中丶死中皆乐,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终身追求,也是最高的智慧。

一键拨号 联络方式